大眾網德州5月15日訊(記者 翟巖)一提到德州的美食,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扒雞,殊不知德州還有另外一種街頭美食——羊腸子。
德州的羊腸子距今已有百年歷史,據說是從河北滄州一帶流傳過來的。還有一種傳說,羊腸子最開始是滿族人發明的一種小吃,后來德州有一個叫吳三麻子的滿族人,因家道中落,只好擔起挑擔到街頭販賣羊腸子維持生計,羊腸子的制作方法也隨之在德州民間流傳開來,成了德州當地頗有名氣的一道小吃。
羊腸子也叫清血腸,實際上是由鮮羊腸皮灌入羊血、淀粉、香料,然后在加了多種佐料的老湯里煮熟,再配上湯料盛到碗里食用。羊腸子有肥有瘦,所謂肥瘦就是指腸衣上脂肪的多寡,其中肥腸是老餮們的最愛,去得晚了,經常會點不到,但如果是第一次品嘗羊腸子,還是推薦先吃瘦腸適應一下。
一碗好吃的羊腸子價格便宜,但風味獨特,能從中品嘗出多種口感,腸衣咬嚼時爽口彈牙,有咬頭;腸血香嫩細滑,不沾牙;它的湯更有一種特殊的鮮香,不僅全無羊肉那種腥膻的氣味,喝上一口回味無窮,再配上芫荽,撒上一層白胡椒面,那滋味瞬間征服唇齒,叫人欲罷不能。有人曾這樣描述在德州喝羊腸子的感覺:“第一次是閉著眼吃——怕膻;第二次瞇著眼吃——品味;第三次是瞪著眼吃——解饞!
在德州,尤其是在數九寒天的冬夜,經常會在市區的街頭巷尾處看到各式各樣的長箱推車停在路邊,車身前立著兩根竹竿,一副橫幡懸掛當中,上面大大的寫著“羊腸子”等字樣。推車上嵌入一口半遮半蓋的大鍋,里面的老湯熬的滾滾開,一捆捆肥瘦相間的羊腸碼在鍋邊,攤主將這些灌好的羊腸丟進鍋中,片刻間,羊腸子的香味就從熱氣騰騰的鍋里飄散出來,引得食客聞香而來。
真正懂吃的德州老餮,會在寒夜里酒足飯飽過后,再邀上三五個親友,去街頭巷尾找一家賣羊腸子的路邊攤,搬張馬扎圍坐在一起,就著大火燒(一種面食),喝上一碗剛從大鍋中撈出,泛著油花兒、冒著熱氣兒、飄著香味兒的羊腸子,不僅祛除了體寒,還解了酒。